破局 蝶变丨2025·第18届天俱时科技论坛圆满召开
来源:市场部
发布时间:2025-10-24

10月23日-24日,由天俱时科技论坛组委会与天俱时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第18届天俱时科技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石家庄中茂海悦酒店隆重举办。论坛以“破局 蝶变:共谋精细化工与合成生物产业新篇”为主题,汇聚了近三百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企业代表,共赴一场科技与创新的思想盛宴。

图丨2025·第18届天俱时科技论坛盛况

主论坛由天俱时科技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庆岭教授与天俱时科技论坛组委会副主席,上海海嘉诺医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博士共同主持。

图丨主持人刘庆岭(左)、张华(右)主持会议

开幕致辞:共绘产业创新蓝图

天俱时科技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天俱时首席技术官陈平博士致欢迎辞。陈平博士表示,当前精细化工与合成生物产业正处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攻坚深水区”。本届论坛以“破局·蝶变”为主题,旨在汇聚产学研顶尖力量,共同探寻产业发展航向,期待通过论坛促成思维碰撞,转化为发展的实际动能。

图丨陈平博士致欢迎辞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岳敏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创新不能止于实验室,必须转化为产业价值。他通过分享与天俱时合作打通技术产业化路径的体会,表示论坛是汇聚产学研力量、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协同加速器,并期待以此催生更多务实合作,共推产业行稳致远。

图丨岳敏先生致欢迎辞

破局之道:前沿思维与落地之路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材料化工处处长,化工新材料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岩博士作《精细化工行业创新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实现了从“量大”到“质变”的跨越,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十五五”是行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阶段,竞争焦点正从成本转向技术,企业应围绕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在高性能树脂、特种材料、绿色工艺等方向持续创新,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定制化升级。

图丨李岩博士作《精细化工行业创新发展》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应化所所长,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刘德华教授作《生物制造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他表示,从“矿物炼制”转向“生物炼制”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新的里程碑;是把农业与工业紧密连结的纽带,是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是经济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化的物质、能量基础,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影响深远,并重点分享了生物柴油与PDO生物炼制技术及产业化进展。

图丨刘德华教授作《生物制造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

国内知名电子化学品技术专家,众富应用兴业有限公司执行长林经协(Jerry Lin)博士作《电子化学品产业展望》主题演讲。他表示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已占据过半份额。他强调,光刻胶及配套试剂是产业链关键,尤其在抗反射层、蚀刻液与先进封装光刻胶方面技术需求迫切。但现阶段,仍面临核心原料依赖进口、验证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随着先进封装与显示技术发展,高膜厚、低应力及环保型光刻胶成为趋势。

图丨林经协(Jerry Lin)博士作《电子化学品产业展望》主题演讲

天俱时集团董事、首席设计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专家库特聘专家吴少华先生作《赋能新技术产业化的工程科技新模式》主题演讲。他表示,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工艺成熟度低、工程放大难、跨学科人才短缺等产业化瓶颈,赋能型工程科技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天俱时依托工艺为核与技术平台、事业部平台及项目指挥部平台三位一体、三发驱动的运营新模式,确保项目一次试车成功,助力客户高效实现技术产业化,推动行业向技术驱动与价值赋能转型。

图丨吴少华先生作《赋能新技术产业化的工程科技新模式》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智能生物制造中心主任夏建业博士在《发酵过程智能预测与动态优化》报告中指出,针对生物制造中传统发酵过程依赖经验、优化滞后等瓶颈,其团队研发的智能化破解方案,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创新开发了融合领域知识的Transformer时序预测模型,实现了关键代谢参数的精准预测。该研究标志着发酵过程正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与模型智能驱动”的新阶段。

图丨夏建业博士作《发酵过程智能预测与动态优化》主题演讲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特聘安全专家,云焓科技创始人粟镇宇先生作《化工企业消除灾难性事故的策略》主题演讲。他指出,当前国内化工行业仍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工艺危害分析、作业许可和操作规程等关键环节普遍存在管理失效。企业管理者应将防止火灾爆炸和人员死亡等灾难性事故作为核心职责,从技术、管理和文化三个层面系统推进风险防控,结合专业工具与方法,持续推动企业实现零伤亡目标,保障工厂完整性运营。

图丨粟镇宇先生作《化工企业消除灾难性事故的策略》主题演讲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富春教授作《人工智能的变革:重塑产业、社会与未来》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需冷静应对就业结构变革、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挑战。未来,AI将通过与生物、材料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增强,构建人机共融、可信可控的智能社会,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关键支撑。

图丨孙富春教授作《人工智能的变革:重塑产业、社会与未来》主题演讲

产学研对话:共探产学研协同新路径

在产学研对话环节,陈平博士、李岩博士、刘德华教授、夏建业博士、粟镇宇先生与液流电池产业联盟秘书长,星链储能(四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吉广林博士,围绕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合成生物发展关键因素及未来展望、智能生物发酵、构建工艺装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液流电池行业的优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能。

图丨产学研对话(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华、李岩、刘德华、陈平、夏建业、粟镇宇、吉广林)

革新潮涌,叩问未来之路;技术先行,孕育蝶变之机。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今天,创新是始终的主旋律。展望未来,让我们携手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图景,以安全、可靠、智能的产业化实践,共同开启一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论坛精彩瞬间